邺城的防务很快被明军尽数从魏军的手中接管,邺城之中的魏军全部放下了手中的兵刃,被押解出了邺城。 他们在城外修建的安置残兵的营地,现在成为了关押着他们的营地。 许安要进驻邺城,必然是要保证邺城的安全,他自然不会让原来的魏军还在城中。 在一众腾骧卫的护卫之下,许安骑乘着战马踏入了邺城的城门的甬道之中。 “这就是邺城吗?” 郝昭看着眼前的有些杂的街道,低矮的房屋,眼中出了疑惑。 “比起长安,差的可真远啊。” 邺城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绝对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型城池,但是相比于如今明国的国都长安来说,却是小巫见大巫,相形见拙。 如今太平道的中央府衙所在之地是原来汉时的皇,而长安城则更是经过了大量的扩建,而起是后世唐朝长安城的优化版。 是明国国内外,政治、文化、经济的中心之地。 西域之路自长安起始,通蜀之路也自长安起始,而漠南经商的终点也是长安城。 许安哑然失笑,在两郡军区磨砺之后,许安本以为郝昭肯定是格沉稳了许多,但是没有想到郝昭相反变得跳了许多。 郝昭全然没有注意到,他的一席话,让那几名接的魏庭官员脸变得又黑了几分。 不过他们也没有人敢出言反驳,他们已经输了,败者没有言语的权力。 一路行进到邺城皇。 许安的眼神微动,邺城的皇相比于长安城的皇来说要稍微显得小气了一些,但是极为奢华,不过看起来并没有大兴土木。 袁绍还没有昏庸到在还未统一天下之时,便将大量的钱财消耗在享乐作福之中。 此时邺城的皇的正门已经打开,邺城皇的墙之上,着的也是明军土黄的旌旗,而魏军的蓝旗已经是被尽数拔下,丢入了不知道何处的仓库之中。 邺城皇的格局和未央有些相似,只是比例要小了许多,也因为如此,许安骑马走在邺城的皇之中不由自主的到有些悉。 许安骑乘着战马,通过了御道,在一众腾骧卫的簇拥之下,一路走到了邺城皇正殿的殿前。 正殿的殿内,一众身穿着朝服,头戴着冠帽的魏庭大臣已经在殿内坐定,他们皆是跪伏于地,面对着殿外,等候着许安的到来。 第七百九十三章 落幕 许安手执着马鞭,身披着战袍,连甲胄都没有下来,更没有除去鞋袜,直接便踏入了大殿之中。 鞋履之上的泥土随着许安的走动留在了大殿原本干净的地面之上。 什么刀兵不入殿的规矩,许安本就没有在意,他进入皇的这处大殿不过只是为了走一个过场。 身后,郝昭、徐鸿两人手按着间雁翎刀带领着一众腾骧卫的军卒排成了两列,护卫在许安的左右。 殿内原先守卫的魏军军卒现在都已经在邺城城外的魏军大营了,殿内现在的守卫早已经被明军中的武卒所接替。 许安一路走到大殿的首座,并没有坐下,一手执辫,一手按刀。 徐鸿和郝昭两人,还有一众腾骧卫的军卒皆是站在台阶之下,警惕的扫视着殿内的一众魏庭大臣。 许安举目向着殿内群臣看去。 殿内一众魏庭大臣,多是垂首跪坐,无人言语,但是也有昂首怒视者,冷眼无畏者。 许安并没有记下这些人的面容,也没有想要清算的想法。 反正这些魏庭的大臣,他之后一人都不会启用,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战,但是冀州数百年来的积累,仍然人口稠密,极为富庶。 冀州位于黄河之北,与长安相隔也并不遥远,又于并州相连,容易掌控,属于内陆地区,并非是边疆难以掌控之地。 现在太平道并不缺乏人才,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发展,现在太平道内的人才贮备早已经能够跟上太平道扩张的步伐。 许安的目光最终在审配的身上停留了下来。 审配此时立于殿内的右首位置,就在他的身旁还站着一名穿着白衣的少年,眉目疏朗,面白如玉,那少年平静的目视着前方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 许安清楚,那少年应当就是袁绍的幼子袁尚。 《三国志董二袁刘传》:绍少子尚,貌美,以为后而未显。 原本的时空之中,袁绍兵败官渡,但是其实实力也并不比曹弱上太多,还是有争雄之机,只可惜其后来患病,又在立储之事上犯下了最大的忌讳。 袁绍死后,三子政权,最后被曹各个击破。 殿内群臣下拜,审配拿起了一封诏书,走到陛下,面对着殿内的一众群臣。 诏书是退位称臣的诏书。 袁尚放弃了魏国的皇帝之位,宣布魏国并入明国,并受其册封。 审配双手紧紧的握着手中的诏书,他的身躯都在发抖,每念出一字,似乎都要消耗他大量的气力。 诏书念出,殿内一众魏臣皆是垂首不语,就是那些昂首怒视,冷眼无畏者此时也是垂下了头颅,失去了所有的生气。 诏书最后的一个字念完,审配双目之中也是失去了所有的神采。 望着殿中沉默的群臣,审配只觉得浑身无力,心神皆疲。 诏书宣读完毕的那一刻,也代表着魏国走向了坟墓。 从今往后,这个世界上再没有魏国,再没有大魏…… 审配闭上了眼睛,初建国时的意气风发,踌躇志还历历在目。 东郡大胜,兵进洛,力汉庭,兵足将勇,何等的豪气。 但是只不过过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,一切便已经是急转直下。 从隆武元年(193年),二月十五。 到隆武三年(195年),六月八。 两年的时间,但是一切却已经是物是人非…… 审配一步一步,缓慢的走回了右首,离开了陛下。 一名身穿着正红鹰服的鹰卫千户官双手平举着一封帛书,将手中的帛书举过头顶,呈递给了站在另一处陛下的郝昭手中。 郝昭从鹰卫千户的手中接过了帛书,将其缓缓展开。 他的声音不大,但是因为大殿的特殊布置,他的声音仍然能够清晰的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。 郝昭的声音坚定而又有力,其声音顺着殿内的墙壁回在殿内每一个人的耳中。 “奉天承运道君,敕曰:晋封袁尚为魏候,食邑千户……” 郝昭话音落下,整个大殿已是寂静无声。 许安的目光也在此时停留在了站在审配身后的袁尚。 袁尚终于有了动作,他抬起头看了一眼许安,正好和许安的四目相对。 许安注意到袁尚眼眸通红,他知道袁尚的内心绝对没有他的脸那般平静。 袁尚年纪虽轻,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,远胜过寻常的孩童,这也引起了许安的注意。 世家高门中的子弟,都接受着良好的教育,越是显赫的世家越是重视教育,差距便是由此产生。 但是袁尚也只是引起了许安些许注意罢了,通过了国考,进入陆军学院,国学院的国学生,从中挑选任意一人,也不见得比袁尚要差。 市井乡野,从来不缺乏天资卓越之人。 “谨尊道君法旨。” 袁尚跪伏于地,从郝昭的手中接过的敕书。 审配扶着袁尚起身,双手颤抖的想要将袁尚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,但是解了好几次,都没有成功的将袁尚身上玺绶解下。 最终还是袁尚自己将玺绶解下,给了审配。 审配双手举着玉玺,将其呈递给了郝昭,随后由郝昭将玉玺呈递给了许安。 许安从郝昭的手中接过了玉玺。 方圆四寸,上纽五龙,上一角缺。 许安没有见过传国玉玺,但是入手之时,他下意识的反应便知道这块玉玺并非是那块传闻之中的传国玉玺。 许安握着玉玺,史书记载,传国玉玺被孙坚所得,无论是原本的时空,现在现在的时空孙坚找到的那枚传国玉玺应当就是真正的传国玺。 传国玉玺并没有被孙坚私藏,而是被其献给了刘辩,存放于汉庭的陈都之中。 这一方玉玺不过是袁绍为了称帝有名,而命人制作的假玺。 许安翻转玉玺,看着玉玺的玺面,玺面之上正刻着以大篆书写的八个大字。 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。” 许安看着眼前玉玺上的八个大字,一时之间竟然有些失神。 他明知自己手中的玉玺是假的,但是当他看到那八个字的时候心脏确实疯狂的跳动着。 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…… 上下五千年,有哪个男儿能够受的住这样的惑。 许安握紧了手中的玉玺,而后将其猛然放在了身旁的案桌之上。 玉玺落桌,发出了一声轻响。 殿内一众大臣皆是抬起了头来,惊诧的看着许安。 许安没有多言,手执着的马鞭,背对着案桌,没有再多看那案桌上的玉玺一眼。 “走。” 许安手执着马鞭,走下了首座,他没有在意任何的眼光,阔步向着殿外走去。 一众卫士跟随在许安的身后,鱼贯而出。 凌的脚步声在殿内响起,许安走入殿内之时,手执着马鞭,走出殿内之时,仍然是手执着马鞭。 许安跨上了战马,立于正殿之外,此时的邺城皇,四下寂静无声,灰暗无神,似乎它也明白了自己的命运。 “封邺城殿,全面归为军管,除去人之外,其余人等不得滞留中。”xIAPe.COm |